名称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所属公司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及大模型领域企业联合组建。2024年10月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平台。
概述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大模型、运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致力于打造“硬件母平台”与“软件母模型”双核心体系。公司业务涵盖工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开源化与生态化路径,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其核心能力包括:
- 全链条标准化建设:主导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制定,构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规范体系;
- 通用智能平台开发:打造跨本体、多场景、多任务的通用具身智能系统;
- 产业生态协同: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硬件、软件与场景的深度融合。
技术特点
- 全链条标准化体系
- 主导编制《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覆盖术语定义、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及产业缺口分析;
- 参与制定《人形机器人基础共性智能化分级技术要求》,构建“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表现-协作交互”四维五级智能化评估体系,填补国内外标准空白。
- 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 “一脑多能”架构:单个软件系统兼容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构型本体,适应多样化任务需求;
- 跨本体VLA模型:基于视觉-语言-动作(VLA)的通用模型XR-1,实现多场景任务泛化与自主决策。
- 数据驱动与仿真能力
- 构建“场景采集-模型迭代-场景验证”数据飞轮,提供我国首个通用具身智能数据集(Robomind)及高保真铰接物品数字资产数据集(ArtVIP);
- 通过数字孪生与虚实融合技术,实现仿真与真机训练的无缝衔接。
- 开源开放生态
- 开源“天工”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框架及工具链,累计为百家高校与企业提供10万条开源数据集;
- 牵头参与1项国际标准及13项国家标准制定,降低行业重复研发投入。
- 高性能硬件架构
- 自主研发电驱动一体化关节,规范外观结构、性能指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要求;
- 天工系列机器人具备超强续航能力与本体稳定性,支持数小时长程行走与动态任务执行。
主要功能
- 跨平台任务执行
- 实现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构型本体的协同作业,适应工业、服务及应急场景需求;
- 支持动态路径规划、避障导航及复杂环境下的任务分解与执行。
- 多模态感知与决策
- 集成视觉、力觉、触觉及环境感知技术,构建高精度环境模型;
- 基于大模型的自主推理能力,实现复杂任务的自主学习与优化。
- 高可靠性执行能力
- 天工系列机器人具备7×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适应工业产线无人化需求;
- 双电池平衡技术与热插拔换电系统,保障任务不间断执行。
- 场景化解决方案开发
- 提供工业分拣、电力巡检、特种作业、智能导览等定制化解决方案;
- 支持与国家电网、国家管网等单位联合开发行业专属功能模块。
- 产学研协同创新
-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底层软件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 开放开发者社区,提供标准化API接口与工具链,加速技术落地。
适用场景
- 工业制造
- 无人生产线:在福田康明斯等工厂完成料箱取放、搬运等任务;
- 精密装配:通过双臂协作与力控技术,实现复杂工序的自主操作。
- 电力能源
- 电力巡检:替代人工进入高压区域执行设备检查与故障诊断;
- 特种作业:在狭小空间或高危环境中完成电缆铺设与设备维护。
- 商业服务
- 智能导览:在展馆、商场提供接待引领、语音交互及个性化讲解服务;
- 物流搬运:跨区域自主搬运不同重量与高度的物品,提升仓储效率。
- 科研与教育
- 高校研究:为机器人算法验证、多模态感知研究提供开源硬件与数据支持;
- 技能培训:开发人形机器人编程课程,培养具身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
- 应急救援
- 灾害响应:在地震、火灾等场景中执行物资运输、环境探测及生命搜寻任务;
- 远程操控:通过5G/6G网络实现人机协同,降低救援人员风险。
